当前位置:主页>国内景点>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旅游攻略

阅读数:1039 更新时间:2019-12-05 20:47:15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周一闭馆。

景区级别:国家一级博物院

适宜季节:全年适宜。

著名景点:远古世界、猛犸象化石、史前动物骨架、查干诺尔龙

便捷交通:

公交路线:呼和浩特市区内乘坐2、3、16、27、53、59、66、67、72、75、89等公交车至内蒙古博物院下车即达。

内蒙古博物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性少数名族地域最开始创建的博物馆。馆区造型设计与众不同,机器设备优秀,暗藏古物珍品达10万余件。明显的当代原素、地区特点和民俗风情展现了大草原文明行为一亿年来的绿色生态变化与发展历程,是世界各国游人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百科本书”,为内蒙古自治区面向世界充分发挥着主要功效。

远古世界远古世界远古世界位于博物馆二层,是最受欢迎的特色展区之一。它陈列了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化石标本,展示了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猛犸象化石猛犸象化石内蒙古博物馆的猛犸象化石是我国迄今古象化石标本中最大的一具,它高达4.7米,长约9米,两个门齿长达3.1米,根据这些数据推算,它生前的体重应至少在8吨以上,被誉为我国古象“巨人”。史前动物骨架史前动物骨架在距今两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经是爬行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这里也是当今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区。在“远古世界”展厅内,就展出有形态各异的鸭嘴龙、原角龙、鹦鹉嘴龙等化石骨架,让游客更直观的遨游在远古生物的王国中。查干诺尔龙查干诺尔龙内蒙古博物馆陈列的这具查干诺尔龙是亚洲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它身长26米,约有四层楼高,据考证该恐龙活时体重可达60吨左右,相当于1200个人重量的总和,如此大的蜥脚类恐龙为世界罕见。高原壮阔高原壮阔“高原壮阔——多姿多彩的内蒙古当代生态环境画卷”位于博物馆二楼2号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陈列以内蒙古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展示出了当地的动植物标本、各类地貌的环境生物,分为“林海奇观”、“草原晨曲”、“大漠韵律”三大部分内容。草原动物草原动物“林海奇观”重点展示了内蒙古东部的森林景观,它以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系统为代表,反映了内蒙古森林动植物的分布特点。“草原晨曲”以内蒙古典型的草原为代表,体现了草原动植物的类型以及分布特点。“大漠韵律”则展示了内蒙古西部的荒漠生态景观。湖泊沙漠沙地湖泊沙漠沙地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地质地貌多样,有四大湖泊、三大沙漠和三大沙地。四大湖泊分别指达赉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居延海;三大沙漠是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三大沙地是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蒙古草原狼蒙古草原狼蒙古草原狼主要分布在北温带的草原地区,是内蒙古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它体型中等,奔跑极快,主要以马鹿、黄羊、野兔、旱獭等为食。达赉湖水族箱达赉湖水族箱达赉湖水族箱以介绍达赉湖中主要鱼类为主的展览,湖中生存的鱼类多达30种,有鲤鱼、鲫鱼、鲶鱼和白虾等。地下宝藏地下宝藏“地下宝藏”位于博物院二楼的3号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美丽家园”、“富饶矿藏”、“可持续发展”三个单元构成。展厅陈列了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等,呈现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金属化石金属化石“美丽家园”单元从星球、矿物、地质和地貌四部分介绍了地球上岩石矿物的形成知识及内蒙古地区的地貌特征;“富饶矿藏”讲述了矿产的应用、内蒙古矿产资源优势及勘探工作;“可持续发展”则通过实例展示了内蒙古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矿石矿石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跨越华北地台与天山-内蒙-兴安地槽褶皱区两大大地构造单元。这里各时代底层发育完全,成矿地质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古迄今已发现各类矿种136种,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矿产资源大区,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战略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矿石矿石“地下宝藏”展厅内展出了许多珍贵的矿石,如六楞柱方解石、岫玉雕、萤石结核和凤萤石雕等。稀土元素分类表稀土元素分类表内蒙古稀土元素储量丰富,我国75%的稀土元素都储藏在其境内,其中,白云鄂博矿区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展厅展厅图为展厅内展出的各类稀有元素和矿产资源。萤石雕萤石雕“地下宝藏”展厅的熏炉萤石雕产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是厅内做工精美、造型独特的宝石雕刻珍品。飞天神舟飞天神舟“飞天神舟”陈列位于博物馆二楼4号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祖国的航天事业从内蒙古起步”、“祖国的航天事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了人类的和平探索太空”、“互动天地、探索太空”四个单元组成。展厅以大型的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了我国的航天历史、航天成就以及内蒙古人民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内蒙古自20世纪中期就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实验基地-东风航天城就坐落在辽阔的内蒙古境内。航天城迄今为止已经成功的发射了38颗人造卫星、4艘“神舟”无人飞船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皆安全着陆,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展厅一隅展厅一隅“祖国的航天事业从内蒙古起步”展示了东风航天城的建设历程及辉煌成果;“祖国的航天事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讲述了国家领导人对内蒙古航天事业的支持与关怀、科技人员的工作精神及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为了人类的和平探索太空”展示了中国航天科学的意义及前景,以及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互动天地、探索太空”则通过互动模拟,给游客更直观的航天感受。模拟太空舱模拟太空舱“飞天神舟”中的“互动天地、探索太空”单元着重与游客的互动,游客可通过模拟太空舱感受控制飞船、失重以及星系概览的奥妙,直观的了解太空探秘的乐趣。草原烽火草原烽火“草原烽火”位于博物馆三层,通过展出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表现了内蒙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史。草原烽火武器草原烽火武器“草原烽火”展厅约1000平方米,展览分为“革命星火-北洋政府时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喋血奋进-国民政府时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抗战先声-日本武装侵略时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血肉长城-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走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五个单元,表现了内蒙古现代革命由曲折走向光辉的历史。北洋政府时期内蒙古革命运动北洋政府时期内蒙古革命运动1923年,内蒙古一批蒙汉青年为寻求民族解放之路,奔赴北京学习。其中多松年、乌兰夫、李裕智等优秀分子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革命的中坚力量。军民一家亲军民一家亲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当地妇女为军人缝补衣服的场景。草原风情草原风情“草原风情”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出了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鄂温克、满、达斡尔、鄂伦春、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形成活、风尚礼仪、宗教、文化艺术等风俗,展示了各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及优秀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图为展厅内展出的达斡尔族萨满服、鄂温克族萨满服和鄂伦春族萨满服。鄂温克族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内蒙古重要的民族组成部分,“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该族以狩猎为主,也是我国境内唯一保留有驯鹿文化的传统民族。蒙古刀蒙古刀图为产于清代的男式蒙古刀,该刀做工精美,实用美观,细致的刀刻和珍贵的宝石都体现了它的价值。生活场景生活场景蒙古族时代居住在草原,以畜牧业为生。每年七八月份,牛羊肥壮、水草丰美,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脂乳分离,发酵成酒。喜字帐钩喜字帐钩图为造型各异的喜字帐钩,体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民俗。马头琴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最爱的乐器之一,它由梯形的琴身和马头状琴柄组成,为两弦弦乐器。马头琴声音圆润,音量较弱,低回婉转之音空阔悠长,是马背民族的乐器代表。达斡尔族玛瑙巧作扳指达斡尔族玛瑙巧作扳指图中扳指为达斡尔族射箭时所用,起到保护手指的作用,后逐渐演变成为装饰品。桦树皮捞鱼篓桦树皮捞鱼篓桦树皮捞鱼篓是用桦树皮围成的捕鱼工具,绷麻绳编织的网罩内可放置鱼饵。草原天骄草原天骄“草原天骄”为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它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陈列重点,将蒙古族近千年的历史完整呈现,表现出蒙古族的聪明才智及波澜壮阔的历史,是独具民族的特色的展览之一。大元一统大元一统“草原天骄”分为“民族肇兴-从氏族到部落的逐步发展”、“毡帐乾坤-成吉思汗创造的草原帝国”、“大元一统-傲立东方的世界强国”、“驰骋塞北-雄峙草原的北方王朝”、“屏藩朔漠-热血铸就的北疆长城”五个单元,讲述了蒙古族曲折壮阔的发展历史。成吉思汗登基大典成吉思汗登基大典经过十余年的军事征伐,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毡帐百姓”。1206年成吉思汗举行登基大典,标志着蒙古帝国和蒙古民族的形成。忽必烈会见马可波罗忽必烈会见马可波罗大元王朝建立后,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各国的商人、使臣、传教士等经常来到中国,马可波罗便是其中较有影响的欧洲人之一。此景观展示了元世祖忽必烈会见马可波罗的场景。蒙古王公商议抗击沙俄蒙古王公商议抗击沙俄十七世纪末,沙俄开始入侵我国东北地区,蒙古部受清廷调遣,多次参加抗击沙俄侵略的军事行动。此景观为蒙古王公共同商议抗击沙俄事宜的场景。元之都城模型元之都城模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的外来王朝。元朝在鼎盛时期世界闻名,它疆土辽阔,经济发达,都城建设井然有序,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昭君出塞昭君出塞“草原雄风”专题陈列讲述了内蒙古古代民族史,展出了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讲述了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的历程。草原雄风草原雄风“草原雄风”陈列展分为“石斧开天-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牧骑初兴-马背民族的悄然崛起”、“漠南强国-东胡族称雄东部草原”、“匈奴族统一蒙古高原”、“鲜卑族主宰北朝沉浮”、“金山旋风-突厥族纵横大漠东西”、“北国苍龙-契丹族威峙长城南北”七个单元,展示了内蒙古古代民族由古至今的纵向发展历程。红山祭祖红山祭祖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石器朝代考古发现证明:对自然、祖先、生殖或女性的崇拜,庙、坛的构成以及随葬祀神玉器的传统,是史前先民精神信仰的反映。“红山祭祖”即是史前先民自然崇拜的模拟场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宋辽之际,两国经常交恶,1004年,辽兵濒临澶州,宋朝议和派与辽国最终达成城下之盟。本景观反映了宋辽两国使臣停战结盟的情景。阴阳青铜剑阴阳青铜剑阴阳青铜剑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文物。该剑剑柄为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剑锋尖锐,铸造精良,是东胡族系曲刃短剑中的精绝之作。鹰式金冠饰鹰式金冠饰鹰式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为战国时期文物。该金冠饰造型独特,为一展翅雄鹰傲立于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金冠饰上浮雕有卧虎、卧马和卧式盘角羊造型,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匈奴贵族金冠饰。草原宴饮草原宴饮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先后成为北方地区最为强大的部落联盟体。本景观反映出强盛一时的东胡部落首领在草原上忘情豪饮的场景。草原日出草原日出“草原日出”专题展览了内蒙古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从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居住、饮食、文化、服饰等各方面表达了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先民生活先民生活在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草原先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以兽皮为衣,用纺轮纺线,用骨针缝衣。居住与衣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古代草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玉器和陶器玉器和陶器图为出土于通辽市的青白玉石,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作品。陶玉之光陶玉之光在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漫长岁月里,北方草原的先民发展了原始手工业,其中以制陶和琢玉最具成就。陶器中有饮食器、宗教器皿等,其造型生动,美观实用,极具草原地域特色。玉器中有礼器、装饰品等,其琢磨精致,行制奇特,在中国古玉领域中独树一帜。风云骑士风云骑士“风云骑士”以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陈列为主,展示出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马种、马具、马的驯养、马的影响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体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英勇智慧和英雄气概。早期马具早期马具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作为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马也有由古至今、由简到繁的一个发展历程。图中即为用马早期最简单的马具。草原服饰草原服饰“草原服饰”以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展览为主,它用跳跃串珠的方式反映了草原各民族的服饰风格,表现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取向。福寿双全铜镜福寿双全铜镜图为产于元代“福寿双全铜镜”文物。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展厅内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是近代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的遗物,距今已有300年历史。该头饰是成吉思汗三十四代孙夫人的用品,制作精美考究,以金银、宝石和珊瑚穿成的头饰厚重华丽,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代表。皮帽和皮手套皮帽和皮手套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服装、被褥多以兽皮制成,实用美观。苍穹旋律苍穹旋律“苍穹旋律”是以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为主的陈列展览,反映了北方草原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独具风采的艺术创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胡旋胡腾舞胡旋胡腾舞胡旋胡腾舞是唐代由西域传到草原和中原的舞蹈。胡旋舞以女性表演居多,因旋转时如风,故名“胡旋”。胡腾舞则以男性表演者为多,以跳跃腾踏见长,故名“胡腾”。该舞对中国古代舞蹈形成了深刻的影响,是多民族国家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元代胡琴元代胡琴胡琴是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弓拉弦鸣乐器,它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极富草原风情。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安代舞安代舞安代舞是蒙古族的传统歌舞之一,它以唱为主,舞蹈动作简单,可独舞或双舞,也可裙舞。安代舞可由舞者即兴编词创作,把歌舞舞蹈和音乐融为一体,是一种参与性较强的娱乐方式,因而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白翎雀舞白翎雀舞白翎雀舞是古时蒙古族的传统舞蹈,也是元代宫廷舞蹈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该舞为双人表演,边舞边唱,极具诙谐之趣,反映了马背民族的智慧与豪迈情怀。草原华章草原华章“草原华章”以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为陈列专题,着重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碑刻、石雕、岩画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远古岩画远古岩画图为战国时期的放牧岩画。碑刻精品碑刻精品文字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从距今1500年起,北方草原民族先后创建了突厥文、契丹文、蒙古文等。苍劲豪迈的书法艺术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壁画壁画内蒙古的古代壁画最早出现在两千年前的汉朝时期,于辽朝时最为兴盛,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该时期的壁画主要绘制在墓葬和寺庙的墙壁上,以辽墓壁画和明清寺庙壁画最为著名。清代青缎绣兰芝花八团清代青缎绣兰芝花八团内蒙古古代绢帛画和宣纸画最早兴起于辽代,到明清时期仍很盛行。辽代绢纸画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特色;明清绢纸画则以神像和佛教故事为核心内容,洋溢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古道遗珍古道遗珍“古道遗珍”以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为专题陈列,展示了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从中原和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精品,反映了草原民族开放的意识形态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大作用。辽代人形金饰片辽代人形金饰片这对辽代人形金饰片,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该作雕琢精细,做工考究,是极为珍贵的古代金饰艺术品。元世祖射雁图元世祖射雁图这幅创作于元代的绘画《元世祖射雁图》形象的描绘了一行人骑马射雁的场景,逼真的画法将人物、马的动态还原的栩栩如生,实属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绘画精品。民族团结宝鼎民族团结宝鼎在内蒙古博物院两栋建筑的正中间,有一座标志性建筑物,民族团结宝鼎。它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题写鼎名,意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讲解员讲解员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身着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给人亲切之感。表演大厅浮雕表演大厅浮雕内蒙古博物院的二层表演大厅内,有一幅宏伟的浮雕巨著《草原的史话》。该作是目前国内博物馆中最大的浮雕,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雕工实现了作品与大厅的完美结合,是博物馆不可错过的一道景观。指示牌指示牌内蒙古博物院面积最大,展厅荟萃,为了方便游客,博物馆内有许多指示牌为游客指明方向。这些指示牌上有蒙、汉、英三种文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展厅环境展厅环境内蒙古博物院采用人性化的视觉设计,对展厅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整洁优雅的展厅环境能让人更好的放松其中,享受览博带给的乐趣。少年活动中心少年活动中心内蒙古博物院有以互动为主的少年活动中心,在课堂和节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可以到活动中心去,参与化石挖掘、毡艺制作、软陶制作等项目,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欢乐大课堂欢乐大课堂《欢乐大课堂》是博物馆利用资源优势、配合学校教育,为大中小学生专门涉及的综合知识竞赛活动。竞赛以参与活动为主、知识问答为辅,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内蒙古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做彩蛋做彩蛋图为学生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制作彩蛋。学生综合实践课学生综合实践课内蒙古博物院依托资源优势,为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地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课堂内容包括化石形成与发掘包装,搭建蒙古包,纺线织布,陶瓷制作,奶制品制作等。旨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丰富知识储备、学习生活技巧。流动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是内蒙古博物院的又一项惠民行动,博物馆曾多次走进农民牧区、革命老区、社区、校园、军营等地,在丰富了目的地生活的同时,传播了草原的文化,将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小讲解员讲解比赛小讲解员讲解比赛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少年了解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圣殿,在为少年成长上做出了许多实用举措,小讲解员讲解比赛即是其一。如今,小讲解员比赛已经举办了6个年头,上千名孩子在这里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成为博物院针对少年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最新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