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国内景点>湖南黔阳古城

湖南黔阳古城旅游攻略

阅读数:2786 更新时间:2022-01-08 14:49:58

地理位置: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

门票价格:70元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级别:AAAA

适宜季节:四季皆宜

著名景点:

便捷交通:

怀化汽车南站乘坐长途班车直达(早上6:00~下午6:00,每20-30分钟发一趟车,票价13元左右)

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文化名城——洪江市政府驻地黔城镇古城社区,它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是王昌龄写就于该市芙蓉楼前。

中正门 中正门中正门又称西门,是古城四面之中保存最完整的的城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中正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城墙明朝前为土墙,正统十四年(公元1450年)重修。明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又拓之东北,周长5华里,皆备哨所。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皆多次复修,门洞赤褐色巨石由于风化侵蚀,凸凹不平,可想年代之久远。1938年戴笠在黔城办军统特训班,第二期结业时,蒋介石亲临视察,应戴笠请求在西门城楼上题写了“高瞻远瞩”匾额。后蒋介石出西门、经芷江回重庆。为求吉利,戴笠撰写碑文,并将西门改为“中正门”。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洪江原名黔阳古城、龙标古城,拥有7400年人文历史。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现在的建制已有2200多年。 古城牌坊 古城牌坊2013年,古城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这座文化名城的保护也更加重视。现今,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书院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庙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沅水 沅水沅水即沅江,属于洞庭湖水系。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赤峰塔 赤峰塔赤峰塔位于黔阳古城东北部的赤宝山顶,塔因山而得名。宝塔巍峨雄壮,高耸入云,与古城仅一水之隔,遥遥相望,下有沅江碧波荡漾,景致极佳。赤峰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毁。咸丰九年(1859年),黔阳县知县黄杰将蟠龙山浮屠拆迁至此,赤峰塔才得以重见天日。塔身为青砖砌筑,七层八角,高28米;塔基周长29米,内空直径4.8米,厚2米,向上逐渐收分,每层相接处以花纹角砖叠涩出挑;顶部有铁质塔刹。按本地民间传说,赤峰塔是为了镇住在沅水河兴风作浪的青鱼精所修建,宝塔也因此曾一度作为“镇河之宝”而被人们顶礼膜拜。“古塔遗韵”也是旧时古城八景之一。自然,如今的赤峰塔已是满目疮痍,不复昔日模样。赤峰塔作为黔阳古建群的一部分,为全国重保。 古城墙 古城墙东门古城墙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城墙。黔阳古城墙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叙州土城,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改建为红砂石城墙,周长五华里,高一丈七尺,顶宽九尺,设五个城门楼,其中四个城门面向江边,唯有东门面向陆地。 昌龄香樟 昌龄香樟钟鼓楼不远处有一座高台,上面有一棵古樟树,被称为“昌龄香樟”。在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为现地)尉,他指导百姓广植林木,传说此树即为他当年亲手所植,直径有一米二、三。古树曾经先后两次遭遇大火,2006年又受到病害,树叶开始枯黄,得本地官民多方求援终使古樟起死回生。小广场上还有王昌龄的石刻雕像。 拖尸巷 拖尸巷拖尸巷北接黔阳县衙,南接府前街,为黔阳县衙门捕快将监狱内病死、饿死的囚犯拖出的必经之路。拖尸出监狱,皆用麻袋,将死囚拖出,以防尸臭感染居民。 晋阳世第 晋阳世第晋阳世第是黔阳县唐氏后裔世居地。唐氏祖先,始祖唐尧,即尧帝,曾受封于唐。其后裔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国为姓,称唐氏,经历四千三百余年。因唐姓乃晋阳唐氏后裔,故府名“晋阳世第”,但字迹有些模糊,院门上有木质盖瓦遮阳避雨的阳蓬。 芙蓉楼 芙蓉楼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县)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王昌龄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绝唱。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依名修建芙蓉楼。 龙标胜迹门 龙标胜迹门建于清中晚期,是进入芙蓉楼园内的大门,人称“三绝门”。高12米,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王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王少伯送客图是清代状元龙启瑞的祖母、著名女画家黎采苹根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勾勒,著名泥塑家肖登瀛所塑,故被称誉为“三绝图”。此门向前倾斜2尺多而不倒,其倾斜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是中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上的奇迹。另门楣正中是一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人指南针上北下南相悖,是何缘故成为千古之谜。 诗词碑廊 诗词碑廊诗词碑廊与芙蓉楼主楼是同时期修建的,廊内收藏刊刻有唐代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宋代“四家”米芾的“西山书院”碑及山谷道人黄庭坚的“选宅”诗碑: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hu的“前赤壁赋”字碑:岳飞的“墨庄”碑及元、明、清、民国文人墨客碑刻八十余方。 三绝树根雕 三绝树根雕芙蓉楼内藏有一尊千年樟树根雕琢而成的超大型根雕,为国内外所罕见。该根雕最大直径1.98米,高1.54米,为湖南省著名雕刻艺术家傅振源父子历时数年雕刻而成,树雕上雕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100多个传奇人物和150个精怪禽兽,可谓是“无线江水,尽收眼底;大千世界,尽在其中”。 半月亭 半月亭芙蓉池边的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处。亭中柱有“鱼游水底寻月,树插石缝遮青天”的对联,为近代政治家凤凰熊希龄先生撰。 太平缸和文庙刻碑 太平缸和文庙刻碑大青石水缸,四面皆雕有精美图案,做工考究。这水缸来头可不小,其名太平缸,就是原来黔阳文庙里的消防储水缸,迁移至此。树立的两碑,叫“至圣遗像”碑和“孔子世系表”碑,高2.2米,宽1.2米,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圣遗像”,此石刻画像据称为世界公认的孔子标准画像。 三角亭 三角亭三角亭略呈三角状,相传为王昌龄吟诗步月,休闲观景之所,亭柱对联"风疏三径草,步浸一池花"为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所撰,亭内墙壁上嵌有《芙蓉楼记》碑刻。 危泽甫宅危泽甫宅 危泽甫宅危泽甫宅为桶形窨子屋,有前庭后院、天井、厢房,院内有太平缸及石凳,外墙高达8米,规模宏大,空间轩敞,雕梁画栋,十分华丽精致,曾为县衙门小公馆。该窨子屋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同治十三年(1874),五品衔加直隶州同知危锡瓒将其购为私宅,一直由危家子孙居住,传至第三代危泽甫后,被人民政府没收,曾作为黔城镇政府办公之用,2003年失火被烧毁。现在,我们只有从保存的高墙和宽阔的废墟想象它的恢宏气势了。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邓氏宗祠为旧时宗族活动场所,在黔阳古城保存完好的有邓、孙两姓的祠堂,均为清代建筑。邓氏宗祠大门砖砌八字型,青石方柱为门框,中为甬道,左右厢房、天井及地面满铺方砖。 节孝坊 节孝坊黔城节孝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黔阳知县龙光甸、黔阳县教谕黄本骥二人倡修。是时,并修建有“节孝坊”,刊印黄本骥纂辑的《龙标节孝录》,表彰黔阳县妇女之节孝者。节孝祠、节孝坊既成,黄本骥劝捐祭产,共收捐钱若干千文。清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交茶陵溪职员蒋仲晖经营,每年春、秋丁祭前五日,各缴息钱壹拾肆千文,后任学师,即以此二项息钱,为春、秋办祭之用。到清道光二十四年仲夏,由黔阳知县范上组立碑以记。 节孝祠 节孝祠节孝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民国时曾为国民党县党部,抗敌后援会办公场所,戴笠临时公馆。祠为“工”字形窨子屋,正堂门楣金字匾额“为妇女劝”四字,为清代教育家、诗人、黔阳教谕黄本骥所书。正厅祭祀牌位有历代孝子、义士、节妇、烈女21人。 钟鼓楼 钟鼓楼钟鼓楼座落在东边普明寺内,为国际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熙宁中(公元1071年),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毁于兵火,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重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铸钟于楼。钟鼓楼为三重檐方亭尖顶木结构,占地200平方米,高14米,有旋梯可上,各层有矮栏,四面开敞,登高望远,龙标十二景尽纳疏棂短槛之中。 少伯井 少伯井此井名月“少伯井”,相传为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所建。清顺治年间,古城被围,百姓靠此井水生活,终得无恙,为感挖井之恩,将此井命名为“少伯井”(王昌龄字少伯)。 渤海世第 渤海世第渤海世第,黔阳高氏世居地,唐太宗第九大长东阳公主被武则天流放,携二子高璇、高瑾住巫州,高氏祖居渤海郡,故名“渤海世第”。 千年铁树 千年铁树钟鼓楼内、外侧,分别有千年铁树和古樟树,是普明寺的遗存,也是古城历史的活化石。 文庙 文庙文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十三年(1080年),多次毁于兵乱,多次修缮。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笔所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圣庙大殿,乾隆十二年(1747年)形成规模,现今仅残存状元桥等遗迹。 西正街 西正街以富商大贾住宅为主的西正街,向西可到芙蓉楼。 下马碑 下马碑文庙的两边侧门均有下马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等人在此下马”。只有状元才可以进文庙正门,到大成殿祭拜孔子。 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孙氏宗祠,为这一带常见的窨子屋,墙上还可见当年的“豆木牙行”名号,祠堂也打上了商业烙印。黔阳孙氏世代多以开设牙行为主。(牙行,旧时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并从中收取佣金的商业组织或商人,相当于现代的经纪人) 赤帝宫 赤帝宫赤帝宫位于火神巷,也叫火神庙。过去很多地方都有火神庙,有的祭祀火德真君,有的祭祀祝融,也有祭祀炎帝。有意思的是,黔城的这座炎帝宫不仅是火神庙,同时还是粮食同业会馆。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何联系。昔日的火神庙应当规模不小,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甬道、大门,后边的大殿也看不出模样了。原先还有戏楼的,今已不存。大门上的“赤帝宫”三个红底白字,倒是仍然清晰。 王昌龄石像 王昌龄石像王昌龄贬谪黔阳七年,首开洞汉文化交流之先河,并在黔阳古城留下《芙蓉楼送辛渐》千古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王家大屋是古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建筑,为明代进士王有为的故居。故居是目前湖南发现较少的抬梁式四合院民居,斗拱做工极其精美。 然翔园 然翔园然翔园的前身是民国豪绅胡本焯的故居,现由侗族艺人杨汉明新建。园内以大型根雕群为主体,配以书画、古玩等民间艺术品及花园,有主题大厅、野人居、不二门等民俗展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黄忠浩故居 黄忠浩故居黄忠浩故居是晚清名臣黄忠浩的居所。黄忠浩(1859—1911),字泽生,清末湖南黔阳人,因协助地方当局创建官办工矿企业,而深受信赖,故而成为清末将领。 南正街 南正街街巷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南正街。南正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南面,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知县龙光甸主持修建。路面中间用1米宽青石板横铺,下有沟渠,两旁以0.8米宽青石板作直线连接,全长330米,宽3至4米,总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并有过街券门两处。 灶王宫 灶王宫灶王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纪念黔阳县令史在旷而建,原名“怀德祠”。嘉庆八年(1803年),移灶神于此,遂为“灶王宫”。现建筑为2006年袁世为先生重建,以祭祀灶神为主,展览奇石、字画为辅,兼及品茗、宴饮。因馆主酷爱收藏奇石,故又名“璞庄”。 小墨莊大院 小墨莊大院小墨莊大院是清末明初黔城豪绅、慈善家刘玉和的后院,现为张国雄办的一家字画收藏室,里面的字画、瓷器等古玩琳琅满目。 县衙 县衙古城的衙门建造历史悠久,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先后五次进行增修。修缮动作最大的当属道光十七年黔阳知县龙光甸,共修各类住房、监房27间和监墙2道。可惜的是,县衙在“文革”期间和八十年代初被拆毁。现古城重大节日祭祀活动都还在县衙遗址门前举行。黔阳古城县衙遗址(原县衙已毁,当地人用画布替之) 今月楼 今月楼今月楼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而得名。2006年李氏后裔,知名画家、收藏家李惠仁先生重修此楼,作为私人 博物馆展出书画、碑刻拓片及民间艺术品等使用。 注礼堂 注礼堂注礼堂位于老爷巷南端,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黔阳县县长戴成哲故居。民国三十八年(1949)“三.二五”事变后,其携妻女前往台湾,曾任台湾省-政府驻韩国大使参赞。老爷巷古有“烂头簰,冷土街,老爷巷子挂招牌”之说。烂头簰是指破烂不堪的水手街、贫民窟;冷土街是富豪居住区,平时少人迹;老爷巷清末民初是城内手工作坊、商铺集中之地,曾经招牌满巷。 万寿宫 万寿宫万寿宫座落在古城南面、沅水北岸,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系江西同乡的会馆。数百年来,来自赣江两岸的行商坐贾、名流俗子聚集于宫商议,为龙标人们广施善举,普结善缘。 万寿宫戏台 万寿宫戏台宫内天井式古戏台镂刻拱顶,边栏雕花,过道青石铺地,厢房、看台环抱。左侧建有赵公元帅正襟围坐的财神殿,右侧建有会馆,为豫章商贾、会馆乡绅议事之地和文化艺人说书演唱之处。 朱家窨子 朱家窨子古城有很多类似窨式的房屋建筑,是明清湘西地方特色建筑。窨子屋院内多为木质房舍,冬暖夏凉,地面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而成的“三色泥”,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屋内门窗雕花精美,门楣上方“耕读世家”等阴刻楹联依然醒目。 龙王庙 龙王庙湘西的宗教向以佛道不分、多元杂陈、且带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著称,各式各样的小庙几乎随处可见,而且香火极旺。既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宗教氛围,又让人体验到一种人情的可亲与可近。黔阳古城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这种湘西所特有的宗教特征。 冯氏宗祠 冯氏宗祠冯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39),后于光绪三十年为花翎四品衔、候选内阁中书冯家仪率全族重建,于大门牌坊上用青花雕刻二十四孝图案。祠堂内戏台、厢房保存相当完整,是黔阳古城宗祠的典范。 杨公庙 杨公庙杨再思(公元869年—公元957年)是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 楚风堂 楚风堂楚风堂,原名逸尘轩,由侗族收藏家吴晃创立的古玩博物馆。 张家老屋 张家老屋张家世居于此,清乾隆年间张智辉在此读书,考中进士,后进京为官升为大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张智辉告老返乡,将老屋重新翻修,今天的老屋就是当年的遗存,是黔阳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共有两层三进。明亮的天井,宽敞的大厅中堂,秀丽的厢房,雕花的门窗,明清家具,古色古香。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把此作为外景地,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普通民居的各种特色。 老街理发店 老街理发店老街理发店从文革时期开始就一直在古城帮居民剃头,师傅手艺精湛,非常恋旧,店内的座椅、剃头工具甚至老师傅的剃头方式都和当年一模一样。 中山街 中山街南正街在清朝时叫“府前街”、“状元街”,民国时改称“中山街”,解放后名“红旗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重点街巷恢复了“南正街”的名字。 博雅居 博雅居博雅居原为寿佛宫附属建筑衡郡公所,始建于清朝中叶,是由在黔阳经商的衡阳籍商人所建会馆,现为陈山鹰先生修复开放。博雅居以古老、庄重、典雅、精致的珍品收藏为特色,汇集汉至明清,以及民国以来的瓷器、石刻、木雕、字画、文具等珍品,其中尤以窗花、匾额及刺绣最具特色。

 最新问答推荐